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石川
王石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913
  • 关注人气:6,6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设计师_水晶宫万国博览会

(2025-05-31 09:47:24)

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设计师_水晶宫万国博览会

各位朋友们好,今天将由本站为您分享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设计师的相关知识,并对水晶宫万国博览会进行详细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简述1851年水晶宫的概括及历史意义
  2. 1851伦敦世博会为什么称"水晶宫
  3. 当代艺术对设计的影响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国际博览会,这就是著名的水晶宫博览会。这场博览会不仅展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水晶宫的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到的审美,将这座建筑打造成了一座令人惊叹的奇迹。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水晶宫的设计背后,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一、约瑟夫·帕克斯顿:一位伟大的建筑师

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出生于1783年,是一位英国建筑师和园艺家。他曾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工作,负责设计和建造温室。帕克斯顿在设计温室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帕克斯顿的职业生涯始于1799年,当时他加入了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在这里,他负责设计和建造温室,这些温室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之一。帕克斯顿在设计温室时,注重采光、通风和保温,使植物能够更好地生长。这些温室的成功,使帕克斯顿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客户的关注。

二、水晶宫的诞生:一场建筑的奇迹

1851年,英国举办国际博览会,旨在展示英国在科技、工业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为了建造博览会的场馆,英国政府决定邀请建筑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一座独特的建筑。

帕克斯顿在接到任务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设计才能。他借鉴了温室的设计理念,将水晶宫打造成了一座以钢铁和玻璃为主要材料的建筑。水晶宫的设计简约、大气,充满了现代感,成为了博览会的一大亮点。

三、水晶宫的设计特点

1. 结构独特:水晶宫采用拱形结构,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流畅的线条。这种设计既美观又实用,为室内提供了宽敞的空间。

2. 采光优良:水晶宫的玻璃墙和屋顶,使得室内光线充足,为参展者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环境。

3. 空调功能:水晶宫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空调功能。通过设置通风管道和喷水系统,使室内温度始终保持舒适。

4. 可拆卸性:水晶宫的设计具有可拆卸性,便于运输和重建。这也是水晶宫能够在世界各地展出的重要原因。

四、水晶宫的影响

水晶宫的建成,不仅为博览会增添了光彩,还引发了世界建筑界的一次革命。它的设计理念、材料和结构,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水晶宫的设计理念为现代主义建筑奠定了基础。其简约、实用的风格,成为后世建筑师追求的目标。

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水晶宫的建造,推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这种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现代建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 玻璃工业的崛起:水晶宫的玻璃墙和屋顶,为玻璃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今,玻璃已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材料。

水晶宫博览会的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到的审美,为后世留下了一座令人惊叹的奇迹。水晶宫不仅展现了当时英国的技术和工艺,更成为了一座建筑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1851年水晶宫的概括及历史意义

水晶宫与世博会于1851年同时诞生,水晶宫是英国伦敦一个以钢铁为骨架、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建筑,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建筑奇观之一。

“水晶宫”建成于1851年,最初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内,是万国工业博览会场地。

1854年被迁到伦敦南部,在1936年的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表示它的烧毁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水晶宫,这座原本是为世博会展品提供展示的一个场馆,却成了第一届世博会中最成功的作品和展品。

水晶宫因此而成为世博会的标志。

百年世博的里程碑之一。

截止至2013年,1851年伦敦世博会已经过去了163年,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科技的发展、现代的建筑形态早已跨越了水晶宫、蒸汽机的时代。

然而,人类并没有脱离水晶宫所使用的材料和方式,水晶宫依然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变化着帕克斯顿的创意理念。

1851伦敦世博会为什么称"水晶宫

玻璃

伦敦“水晶宫”内景。它是专为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大博览会而设计建造的一座展览馆。由英国园艺师帕克斯顿按照当时建造的植物园温室和铁路站棚的方式设计,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和屋面均为玻璃,整个建筑通体透明,宽敞明亮,故被誉为“水晶宫”。

当代艺术对设计的影响

外国设计艺术的源流 水晶宫博览会 1851年,为了炫耀英国工业进步,英国 伦敦举办了19世纪最著名的设计展览—— 水晶宫博览会。水晶宫的设计采用了玻璃 和铁架结构,博览会对设计理念产生根本 影响,各种思想争论对设计界形成强大冲 击。终于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引发了一场 工艺美术运动。 霍塔旅馆 维克多-霍塔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大师,霍 塔是一位建筑师,他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 经常使用葡萄蔓般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 线条,这种线条被称为“比利时线条”或 “鞭线”,它起伏有力,并成为了比利时 新艺术的代表性特征。 巴黎地铁设计 吉马德(Hector Guimard,1867-1942)是 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法国新艺术运动 受到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影响,追求华 丽、典雅的装饰效果。 吉马德最有影响的 作品是他为巴黎地铁所作的设计,所有地 铁入口的栏杆、灯柱和护柱全都采用起伏 卷曲的植物纹样。这些设计赋予了新艺术 最有名的戏称——“地铁风格”。 高迪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以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 为代表,他吸取了东方风格与哥特式建筑 的结构特点,并结合自然形式,以浪漫主 义的幻想,将极力软化的曲线趣味渗透到 三度空间的建筑之中去,巴赛罗那的米拉 公寓是一个典范。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 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之 中去,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有异曲同工 之妙。 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它是于1920年在巴黎首度出现的。 装饰艺术风格是一种明确的现代风格,它从各种源 泉中吸取了灵感,包括新艺术,俄国芭蕾、美洲 印第安艺术。 艺术装饰运动传入美国,与美国的大众文化相融 合,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爵士摩登”风格。它豪 华、夸张、迷人、怪诞,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和 产品设计两方面。在建筑设计上,一系列的大型 建筑物都是艺术装饰风格的产物,如克莱斯勒大 厦等,这些建筑一方面采用了金属、玻璃等新型 材料,一方面采用了金字塔形的台阶式构图和放 射状线条来处理装饰。 第三国际纪念塔 构成主义是一战前后俄罗斯的一个先锋艺术流派。 构成派艺术家力图用表现新材料的空间结构形式, 雕塑家塔特林是构成派最重要的代表,构成主义 最有名的作品当属建筑师塔特林创作于1919年的 第三国际纪念塔。按照设计,这座塔塔高400米, 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高出一半。纪念塔完全采用 钢铁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造型上是简洁的螺旋 上升的几何形状,表达了一种坚定向上的政治信 念。 风格派 风格派(De Stijl)是活跃于1917-1931年间以荷 兰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1917年10月,一批荷兰的 设计师,艺术家发行了一本叫“风格”的杂志,风格派由 此得名。这个组织以杜斯博格(Theo Van Doesburg)为 领导,风格派认为艺术应该用几何形象的构图和抽象的语 言来表现宇宙的基本法则——和谐,在建筑、产品、室内 等各个设计领域,风格派都使用着一种和谐的几何秩序来 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抽象的倾向,对后来的艺术和设计有 着持久的影响。 风格派艺术以一种几何和精确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精神支配 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胜利,以及寓美于纯粹与简朴之中的 思想。里特维尔德(Cerrit Rietveld)的红蓝椅揭示了风 格运动的哲学精髓,他的《红蓝椅》、《柏林椅》和茶几 成为现代设计史上经典之作。 麦金托什 查尔斯·麦金托什被公认为新艺术在英国的 杰出人物,在英国19世纪后期独树一帜。 1896年以他为首成立“格拉斯哥四人”的 设计小组,麦金托什设计了格拉斯哥艺术 学校大楼及室内陈设,获得了极大成功。 这座建筑的外观带有新哥特式的简练、垂 直的线条,体现出植物生长垂直向上的活 力。麦金托斯设计的大量家具、餐具和其 他家用产品都具有高直的风格,世界闻名的 高靠背椅就极具代表性。 高技术风格( 高技术风格(High-Tech) ) “高技术风格”(High-Tech)是与新现代主义 平行发展的另一种工业设计风格。高技术风格在 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在美学上力求表现新技术。 高技术风格直接表现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 征。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游击队”风 格,即军用通讯机器风格,以表现战争中发展起 来的电子技术。“高技术”风格的发展与50年代 末以电子工业为代有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分不开的。 英国建筑师皮阿诺(Reuzo Piano)和罗杰斯 (Richard Rogers)于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 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是其中最为轰动的作 品。 波普设计 波普设计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又称流行艺术、 通俗艺术、新达达主义,代表着流行与大众化的品 味。它的鼎盛时期是本世纪60年代,主要活动中 心在英国和美国。它代表着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 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反映了 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 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波普风格 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形式,如美国电话公司就采用 了美国最流行的米老鼠形象来设计电话机,意大利 的波普设计则体现出软雕塑的特点,如把沙发设 计成嘴唇状,或做成一只大手套的样式。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指在反抗现代主义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在 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得到广泛地体 现。后现代主义首先体现于建筑界,而后迅速波及到其它 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 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文丘里的 建筑理论“少就是乏味”的口号是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 的信条针锋相对的。他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 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他把后现代主义的 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 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Arnamentation)。 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 1925-)设计的新奥尔良意 大利广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的典型体现。 孟菲斯 后现代主义在设计界最有影响的组织是意大利成 立于1980年12月的“孟菲斯”(Memphis)的设 计师集团。孟菲斯原是埃及的一个古城,也是美 国一个以摇滚乐而著名的城市。设计集团以此为 名含有将传统文明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意思。 “孟菲斯”成立于1980年12月,由著名设计师索 特萨斯(Ettore Sottsovss)和其他7名年轻的设 计师组成,以后设计队伍和影响逐渐扩大,成为 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集团。代表人物是索特萨斯, 他与其它一些反现代同仁们成立了“阿尔其米亚” 设计室,开始了取代现代主义的艺术运动(新设计 运动)。孟菲斯作为设计小组的名称,标志出索特 萨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艺术相结合的理念。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价值在于它对现代主义设计 运动的前驱作用与启迪意义。1859年工艺美术运 动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 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工艺美 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 适应使用目的,从而创造出了一些朴素适用的作 品。工艺美术运动的先天局限是将手工艺推向了 工业化的对立面,这一观念无疑违背了历史发展 的潮流,由此使英国设计走了弯路,它导致英国 成为最早工业化和最早意识到设计重要性的国家, 但却未能率先建立起现代工业设计体系。代表人 物是威廉·莫里斯,英国作家、画家、工艺美术家。 包豪斯( 包豪斯(BauHaus,1919-1933) , ) “包豪斯”一词由德语的“建造”和“房屋”两个词的词 根构成。创始人是格罗佩斯,包豪斯学校由魏玛艺术学校 和工艺学校合并而成,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材。包豪 斯是一所设计学校,开设有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 塑、印刷等科目。包豪斯在设计理论上,提出了三个基本 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 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 对于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 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包豪斯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 “基础课程”的教育—三大构成。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其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 设计教育的参照系统,包豪斯的思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 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 “设计奇才”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设计奇才”科拉尼( 设计奇才 ) 70年代中期,德国设计界出现了一些对抗功能主 义的设计师,他们希望通过更加自由的造型来增 加设计的趣味性。被人称为“设计奇才”的科拉 尼(Luigi Colani,1926-)就是这一时期对抗功 能主义倾向最有争议的设计师之一。科拉尼出生 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 习空气动力学。在科拉尼的许多设计方案中,他 都用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知识表现出强烈的造型 意识。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的现代设计将简洁与实用的设计思 想与功能主义融为一体,使手工艺传统与新的严 谨的理性主义并行,创造了自己鲜明特色。它体 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 言、传统的融合,以及自然材料的欣赏等。因为 环境因素的影响,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 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 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 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 代设计文化,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批优 秀的设计大师当然功不可默。如汉宁森、克兰特、 阿尔托等。 芬兰设计大师阿尔瓦. 芬兰设计大师阿尔瓦 阿尔托 (Alvar Aalto,1898-1976) , 阿尔托是芬兰著名工业设计师、建筑师。1921-1925年间在瑞典、芬 兰等地从事建筑、规划、室内设计、家具、灯具、染织、玻璃以及展 示设计等工作, 1923年,他研究和从事使木头弯曲的实验。这项实 验导致他30年代革命性的椅子设计。1929年,与他人合办了他第一 次完整的、为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现代家具展。他最著名的建筑设计 是他在土库的家,这被看作是斯堪的纳维亚现代主义的第一个代表。 在选择压薄的木头与胶合板作为他设计的主要选材后,他与土库附近 家具厂的技术指导奥托(OTTO KORHONEN) (OTTO KORHONEN)一起研究薄木板的结合 以及胶合板成型的局限性。这些研究导致了他最具技术革命性的设计 41号和31号椅子。他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型的胶合板来生产轻 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已成为国际上驰名的芬兰产品。他设计 还有芬兰设计文化显著特征,如皱叶甘蓝花瓶。这个花瓶的设计是他受 到了芬兰峡湾海岸线的启发,他的产品设计有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 汉宁森 汉宁森是丹麦著名设计师,汉宁森的成名作是他 于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这件作品于1925 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好评,这种 灯具后来发展成了极为成功的PH系列灯具,至今 畅销不衰。这正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特色。 PH PH灯具的重要特征是:①所有光线必须经过一次 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 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②无论从任何角度均 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③对白炽灯 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④减弱灯罩 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 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PH灯 具的优美造型正是这些特点的直接反映。 雅各布森( 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 1902-1971 ) 雅各布森是丹麦著名设计师,他的三个经 典的椅子设计,世界闻名。即1952年为诺 沃公司设计的“蚁”椅,1958年为斯堪的 纳维亚航空公司旅馆设计的“天鹅”椅和 “蛋”椅。这三种椅子均是用热压胶合板 整体成型的。 流线型设计 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 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 但在工业设计中,它却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 型语言而广为流传,冰箱、汽车的设计都受其影响。这种 外形能够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呈现出一种流线型,在 运动中能够得到更大的速度。流线型设计最早是用在20世 纪交通技术上。如轮船,飞机,汽车,以此来解决高速运 动中的流体动力和气体动力性能。它不仅运用于功能改进 上,还用在家居产品上,从电熨斗、电冰箱乃至所有的家 用电器,都采用了这种表面光滑、线条流畅的形式,这些 产品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不少流线型设计完全是 由于它的象征意义,而无功能上的含义,流线型在富有想 象力的设计师手中,体现了流线型作为现代化符号的强大 象征作用。 罗维( 罗维(Raymond Loeway, 1889-1986) , ) 罗维是美国最重要的设计师,被认为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者。1935年 为西尔斯百货公司设计的“冷点”电冰箱,外型简单、明快,奠定了现代电 冰箱的基础。 他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包 装设计及平面设计(特别是企业形象设计),参与的项目达数千个,从可口 可乐的瓶子直到美国宇航局的"空中实验室"计划,从香烟盒到“空军一号” 飞机的内舱,所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那种无 所不为的特点,并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罗维曾受肯尼迪总统委任为国家 宇航局——NASA的设计顾问,从事有关宇宙飞船内部设计、宇航服设计及 有关飞行心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宁静的太空,如何使宇航员在座舱内感到 舒适、方便,并减少孤独感,这是工业设计的一个新课题。罗维对此进行了 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航天工业设计的体系与方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34年罗维为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设计的K45/S-1型机车是一件典型的流线 型作品,车头采用了纺锤状造型,不但减少了1/3的风阻,而且给人一种象征 高速运动的现代感。 罗维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火车头、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线 型特征,从而引发了流线风格。罗维一生有无数殊荣,在美国《生活》周刊 列举的“形成美国的一百件大事”中, 1949年,罗维(LOEWY)是第一个出 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设计师。 兰德( 兰德(Paul Rand,1914-1996) , ) 兰德作为当今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图形设计 师及设计教育家之一,兰德1929-1932年就学于 纽约普拉特设计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视 觉设计方面的建树和前卫精神对整个图形设计领 域而言,影响巨大而深远。兰德的设计实践领域 极广,包括广告、杂志的艺术设计、书籍装帧及 插图、字体设计、包装设计等。多次获得各种由 专业组织颁发的大奖,包括数枚"纽约艺术家协会 "金奖。他还被授予英国"荣誉皇家设计师头衔。 他曾受聘为许多美国著名大公司的设计师或设计 顾问,其中包括美国广播公司、IBM公司、西屋 电器公司等。他为这些公司所设计的企业标志 , 已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 贝聿铭(Pei Ieoh Ming ,1917-) ) 贝聿铭生于中国广州,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1935年加入美国籍,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 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著称于世。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 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 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翰·肯尼迪图书 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这些设计新颖,造型 大胆,技术高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美国 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1988年设计的法国 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 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他在设计 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 材料和结构。 点击查看本章知识点 点击查看本章在线测试 谢谢!

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设计师和水晶宫万国博览会的介绍到此为止,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