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石川
王石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913
  • 关注人气:6,6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里的展品_水晶宫万国博览会

(2025-05-31 10:27:24)

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里的展品_水晶宫万国博览会

大家好,今天的内容主要是针对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里的展品的讲解,同时也会延伸到水晶宫万国博览会的问题分析,感谢您的阅读,下面正式开始!

本文目录

  1. 简述1851年水晶宫的概括及历史意义
  2. 1851伦敦世博会为什么称"水晶宫
  3. 清代末期官员和民众参加世博会经历

1851年,一场举世瞩目的博览会——水晶宫博览会,在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成功举办。这场博览会展示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成果,被誉为“工业革命的璀璨明珠”。本文将围绕水晶宫博览会中的展品,探寻工业革命的辉煌历程。

一、水晶宫博览会的背景

1. 工业革命的兴起

18世纪末,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纺织技术的革新,使得生产力迅速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 水晶宫博览会的举办

为了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英国政府决定举办一场世界性的博览会。1851年,位于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成为这场盛会的举办地。

二、水晶宫博览会中的展品

1. 蒸汽机

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水晶宫博览会中,各种蒸汽机琳琅满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瓦特蒸汽机。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煤炭成为主要能源,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2. 纺织机械

纺织业是工业革命的重要产业。在博览会中,展示了各种纺织机械,如纺纱机、织布机等。这些机械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纺织生产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 交通运输工具

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在水晶宫博览会中,展示了蒸汽机车、蒸汽船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4. 建筑材料

工业革命还带来了建筑材料的发展。在博览会中,展示了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如钢铁、水泥等。这些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行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5. 电力设备

电力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动力。在博览会中,展示了各种电力设备,如发电机、电动机等。这些设备的发明,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三、水晶宫博览会的影响

1. 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水晶宫博览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2. 提高了人们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博览会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工业革命的重要性。

3. 促进了工业发展

博览会激发了各国对工业发展的热情,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快速发展。

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作为工业革命的璀璨明珠,见证了人类科技的辉煌历程。博览会中的展品,不仅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还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更能体会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简述1851年水晶宫的概括及历史意义

水晶宫与世博会于1851年同时诞生,水晶宫是英国伦敦一个以钢铁为骨架、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建筑,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建筑奇观之一。

“水晶宫”建成于1851年,最初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内,是万国工业博览会场地。

1854年被迁到伦敦南部,在1936年的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表示它的烧毁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水晶宫,这座原本是为世博会展品提供展示的一个场馆,却成了第一届世博会中最成功的作品和展品。

水晶宫因此而成为世博会的标志。

百年世博的里程碑之一。

截止至2013年,1851年伦敦世博会已经过去了163年,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科技的发展、现代的建筑形态早已跨越了水晶宫、蒸汽机的时代。

然而,人类并没有脱离水晶宫所使用的材料和方式,水晶宫依然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变化着帕克斯顿的创意理念。

1851伦敦世博会为什么称"水晶宫

玻璃

伦敦“水晶宫”内景。它是专为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大博览会而设计建造的一座展览馆。由英国园艺师帕克斯顿按照当时建造的植物园温室和铁路站棚的方式设计,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和屋面均为玻璃,整个建筑通体透明,宽敞明亮,故被誉为“水晶宫”。

清代末期官员和民众参加世博会经历

中国人参与世博会的历史可追溯到首届世博会。在继后的海关代办中国参博期间,世博会场亦不乏中国士宦的身影,为世博史增添了华文的光彩。

世博会开幕式上的中国人——希生广东老爷 自1851年首届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即首届世博会)起,中国就与世博会有了亲密接触。中国精良的手工艺品和农产品登上世博会舞台,可谓时日久远了。

受邀参加开幕式的“中国第一人” 时光回溯159年,在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上,就有中国人被邀请出席。有趣的是,这个信息,是从英国画家塞鲁斯所绘首届世博会开幕式画中获取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该画面右侧突出位置上的一位中国人,就是当时停泊在泰晤士河畔的中国木帆船“耆英号”上的一位广东人,人称“希生广东老爷”。

耆英号是中国航海史上一艘颇具传奇色彩的船只,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该船以钦差大臣耆英的名字命名。耆英因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而臭名昭著,可是“耆英号”帆船却在航海界美名远扬。

“耆英”号全长近50米、宽约10米,载重750吨;全部用柚木造成,有15个水密隔舱;甲板上竖有三桅,其主桅高达27米。这个规模在当时堪称巨舰,令英国船商大为惊奇,便花高价购买了这条船,准备拆解开来加以研究。因此该船当年远赴欧美,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航行。

耆英号于1846年12月从广东出发,途经美国,在纽约等地逗留。后从波士顿出发,用了2l天的时间,于1848年3月抵达英国伦敦——这比当时美国的定期邮轮跨越大西洋的时间还要短。

这艘船上载有大量中国工艺品,吸引了不少英国人登船参观,维多利亚女王、狄更斯等名人都曾登上过这条船。由于在首届伦敦世博会上有中国展品参展,所以耆英号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希生,就被邀请出席了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成为世博会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嘉宾。

自发寄送展品的“中国第一人” 在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上,中国参展的商品是什么东西呢?它们又是怎样运到伦敦的呢?这也是一段传奇性的佳话。

据最近发掘出来的史料表明,世博会上首次出现中国展品,是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托运到英国去参展的。

徐荣村(1822年-1873年)名瑞珩,字德琼,别号荣村,是广东香山拱北北岭人。少年即好学,后出外经商,游遍东南沿海诸口岸,终成巨商。他还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批赴沪闯荡的商人,后在英商“宝顺洋行”担任买办。

徐荣村以“货则上品,售之则上价”为原则,专事经营丝绸、茶叶买卖,在沪上甚有名气。

1851年,清朝咸丰元年,英国在伦敦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通过外交途径邀请10多个国家参展,并告知各国,会展期间将进行展品和工艺评比。这一消息,自然也辗转传到了远隔重洋的中国。

徐荣村在商界打拼多年,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他立即察觉到伦敦世博会可能带来的巨大商机,于是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包成12捆,紧急托运寄往英国。

起初,由于“荣记湖丝”的包装太粗陋,在世博会上并未受到青睐,所幸这次世博会举办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荣记湖丝”的优良品质终于被参观者所发现。

经博览会评定,来自上海的“荣记丝绸”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并获“参展商纪念奖”。可以说,中国产品在世博会上的首次亮相是很成功的。

睁眼看世博的“中国第一人” 在徐荣村的事迹被发掘出来之前,在漫长的时间里,学界大多认为第一次见识世博会的中国人是清末文人王韬。

王韬(1828年-1897年)初名王利宾,字仲弢,出生于江苏,是晚清思想家、近代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远涉重洋到达法国马赛,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后又在寄寓伦敦期间,参观了已搬迁至伦敦郊区的首届世博会建筑“水晶宫”。

王韬的一生,也堪称传奇,他18岁时考取秀才,1848年到上海,在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持的墨海书馆工作,参与了重译《圣经》。

太平天国起事期间,王韬受新思潮影响,曾化名上书太平军将领,为其出谋划策。后因“通贼”罪名被李鸿章下令通缉,于1862年在英国领事馆人员护送下,搭乘怡和洋行的邮轮亡命香港。

1867年,王韬受外国友人之邀,乘轮船取道新加坡、开罗,抵达法国马赛,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漫游。

王韬在参观了伦敦郊区的世博会“水晶宫”之后,曾有详细的文字描述会场盛况。他说,水晶宫“地势高峻,望之巍然若冈阜。广厦崇。建于其上,逶迤联翩,雾阁云窗,缥缈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汉。北塔凡十四级,高四十丈。窗栏槛,悉玻璃也;日光注射,一片晶莹。其中台观亭榭,园囿池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必备”。

在二战期间,为防止德军飞机轰炸,英国人自行拆掉了水晶宫。因此王韬的这些活灵活现的文字,在今天就显得弥足珍贵。当时是王韬第一次用文字描述了世博会景象,并传回中国,所以称他为“中国睁眼看世博会的第一人”,也不算错。

此后历届世博会的情况,就以各种途径陆续传到了中国。可惜当时民智未开,中国人习惯称之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还无法认识到世博会在商业和科技上的巨大推进作用。

代表官方赴会的“中国第一人” 中国官方第一次委派代表、并以国家代表团身份参加的世博会,是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当时清政府委派的代表团中只有一个中国人,叫李圭,是以海关文牍(秘书)的身份参与其事的。

李圭(1842年-1903年),字小池,出生于江苏江宁,为人“性倜傥,有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概,平时崇论宏议”。

1860年前后他曾在太平军中做过“写字先生”;1862年到上海谋生,加入了英、法组织的“常胜军”,办理军中文案。1865年英国人霍博逊任宁波海关副税务司时,李圭受聘为文牍,在海关供职长达20余年。

晚清时期,中国海关税务概由外国人“代办”,所以代表中国参加世博会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中国人仅有李圭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但李圭的这次参会影响却很深远。

1876年5月13日,李圭带着一名翻译以及中国馆聘用的一位美国人,一起乘船离开上海,约一个月后到达美国加州的旧金山,然后改乘火车抵达费城参加世博会。

博览会结束后,李圭又游历欧洲各国,回国后于1877年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介绍环游世界的情况,尤其翔实地介绍了费城世博会的盛况。

费城世博会共有37个国家参加。据李圭记载,博览会场面宏大、展出物品丰富多彩。会场设“总院”(即主展厅)以及各国展区,此外还设置了“机器院”、“绘画石刻院”、“耕种院”、“花果草木院”与“女工院”等专门展区。

世博会的中国馆,竖有木质大牌楼,上书“大清国”三字。门楼上的横额、对联均由李圭拟定,横额为“物华天宝”,对联曰“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夺;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敦”。中国馆备受各国观众瞩目,参展物品共720箱,价值约20万两白银。其中各种土特产与手工艺品,如丝、茶、瓷器、绸货、雕花木器、景泰蓝等,在世博会上被推为第一。

李圭在这次世博会上,也看到了西方国家精美的展品,并为之惊叹不已,认为“皆为有用之品,可以增识见,得实益,非若玩好仅图悦目者也”。

李圭还借这次参加费城博览会的机会,参观游历了美国华盛顿和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后从马赛乘船,穿过苏伊士运河,经新加坡、西贡、香港,于同年12月返回上海。前后历时近9个月,行程8万里。他在《环游地球新录》一书里,向国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符合当时中国各阶层渴望变革图强的历史潮流。李圭这个“小人物”,也因此在中国近代变革史上留下了名字。

该书出版后,民间争相购买并翻刻。李鸿章还亲自为之写序,盛赞世博会这种交流形式“益于国家者,甚远且大”。康有为读了此书后,被书中描述的新事物所吸引,毅然选择了“向西方求真理”的道路。从那时起,世博会就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4月30日 总第1996期 第四版

好了,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里的展品和水晶宫万国博览会的相关内容就聊到这里啦,欢迎再次光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